| 关于柏睿 | 帮助?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互联网时代方法论:量子与牛顿世界的叠加态
来源:SINA 作者: 发布日期:2014-10-30 阅读次数:462 评论数:0
【在这个时代里大家普遍凭直觉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威力,作为结果就是普遍的互联网焦虑症,于是人们更加积极的去学习和参与,想在新时代下把握机会,但追逐热点或个案的同时……】

 互联网时代方法论:量子与牛顿世界的叠加态

大多数人却很少在本质上去反思,互联网究竟带来了什么,会催生哪些根本上的改变。事实上只有对此有认识之后才可能产生真的有价值的方法论。接下来这系列文章就准备探讨下互联网到底会为我们带来哪些本质的变化,我们又可以怎么去理解并应对这种变化。

互联网带来的困惑
从各种科普书籍我们知道,我们身处的世界实际上处在一种非常奇妙的状态,它同时受两种并不兼容的规律统治。
在宏观尺度上,牛顿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帮助我们精确计算非常多的东西,包括火箭升空、流星会不会撞到地球等等。在这里世界是确定,可观察,可预知的。
在微观尺度上世界则要受量子力学支配,在这里世界具有很多玄幻色彩,光可以即是粒子也是波,我们观不观察影响了事物所处的形态。在这里世界是不确定,不可观察,不可预知的。
作为结果牛顿成为了一种世界观,他的影响超出了物理的范围,而延展到了经济学乃至管理。人们试图对一切进行预测、分解、度量、控制和优化。这体现在管理上则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直到今天工厂里的大规模生产仍然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建立起来的。卡内基梅隆试图把这种思想移植到软件开发上,于是就产生了CMMI。
如果没有互联网,那么社会也许就会持续的按照牛顿的模式被操作下去。但互联网使人们的意识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分离,等价于在真实世界之外营造了一个类似于电影《黑客帝国》里面的矩阵。这个意识空间一建立就带来了很多让人不好理解的事情,比如免费,比如开源,比如一夜成名等等。这些东西不停的在挑战我们的常识,在商业社会里正常来讲不太应该存在开源或者大规模免费这种东西的,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他们就在那里。于是人们开始试图为它建立新的理论。
就像当年社会科学中很多人从牛顿那里寻找灵感一样,新科学的发展使一些人把目光转向了量子的世界。量子力学里的东西确实蕴含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但确实没有证据说这种思维方法一定适用于互联网,这种跳跃确实是没道理的,只能说是一种触类旁通,结果如何有待未来事实的检证,但不可否认的是从量子的世界观来看待互联网所带来的种种现实确实能对其进行更好的解释。
就我所见在国内进行此类思考的有宋朝弟与李善友,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思考和阐述。在国外则是索罗斯以及写作了《领导力与新科学》的玛格丽特。KK的《失控》切入视角不同,但确得出了许多与这条路上的人相似的结论。后续章节里参考了这些人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下从量子的世界里可以获得哪些灵感。
牛顿与量子式世界的规则差异
牛顿式世界与量子式世界最核心的差别有三个:一个是索罗斯总提的反身性,这打穿了唯心和唯物的边界;一个是场的价值,这事实上相当于在说整体并非部分之和;一个是连续变化还是跳跃式变化,这事实上会挑战我们预测未来的方法。
反身性说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我们自己的想法自身就会对现实产生影响,也是现实的一部分。形象来讲就是当索罗斯说股市会跌的时候,事实上他的发言就成为让股市下跌的力量,股市进一步就真可能会因此而下跌。类似的马云、刘强东如果说电商的冬天到了,那么冬天很可能就因此而到了,比如新搞电商的可能就因此融不到资。这和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意思。这与牛顿的世界很不一样,当工人生产一台iPhone时,工人的行为决定了iPhone的质量,而不是工人的想法。在牛顿的世界里意念并不能干涉现实(能的话就是传说中的超能力),但在量子的世界里这则是普遍现象。
由反身性可以衍生出很多东西,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就是我们都处在一个彼此关联的场之中,当然现实中场的建立依赖于互联网的出现。当互联网建立一种普遍关联,每个人又都对现实和彼此施加影响时,这就形成了一个混沌的场。场里面有的人能级大些,有的小些。一个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定义了他自己的角色也在改变着他的角色。可以讲没有互联网的世界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的,所以会有名利场这类说法,但规模略逊,同时还有一个关键区别在于,原本我们更多的区分层级和角色,我们试图把每个人的角色都定义成生长线上的工人,很多管理手段是为此背书的,但是当场普遍形成之后,那就更多的需要关注整体,个体会变得越来越不可控的。我们常说的文化,意识形态等实际上是一种场。豆瓣的文青实际上也是一种场。在牛顿的世界里,我是我,屋子是屋子,但在量子的世界里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取决于它所处的场,观察者是场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应该可以更好的理解场的作用。
反身性和场的建立又会带来第三个差别,世界由连续变化变成会突变的了,这无疑是让人最头大的一点。场的建立带来了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反身性会产生连锁反应进而被被迅速放大,这在之前也有,比如费翔可以一夜红遍大江南北,但场的建立使这类事情常态化了。这很像原子弹爆炸的过程,一旦超过某个临界值铀235就开始裂变迅速释放巨大的能量。很有意思的是并不是能级高的人一定可以引发链式反应,马云的能级很大,反身性效果很大,但他并不一定能催生现象级的东西。但脸萌和Flappy Bird就可以,这非常值得探讨,在后续章节里会进一步展开。
在宏观世界里连续不连续更像是个速度的概念,一个汽车再快我们也可以用方程算出它每个时间点的位置,但在微观世界里,粒子是真的不连续,我们不知道一个微观粒子究竟在那个位置。上面所说的突变虽然还达不到微观世界那种程度,但相对于以往这种变化的速度确实是大不相同了,更多的给人一种不连续变化的感觉。想象下,我们现在用汽油驱动汽车,它是现在这样一个速度;但如果把原子弹爆发的能量用来驱动汽车,那汽车就会突然从眼前消失,这在人的感知里面就是突变。在中国人们消灭用畜力耕地前后用了几千年,iPhone消灭功能机则只用几年,人们喜欢脸萌则只用几天,从这种现象里我们可以体会变化趋于不连续的现实含义。
牛顿与量子的叠加态
上面讲的东西看着也许很好玩,也给踌躇满志的人带来机会,但却给想干事的人带来了麻烦。因为环境一下子变成牛顿与量子相叠加的状态的了。是的,互联网建立后我们的世界既不是牛顿式的,也不是量子式的,而是一种叠加态。在现实空间里牛顿式的世界观更有效,在意识空间里则量子式的世界观更有效。
这是上帝也没处理过的事情,上帝设计世界的时候还记得区分宏观与微观,让规则各安其位,但我们用互联网改造了世界,把牛顿式的规则和量子式的规则平摊在一个平面上,让它们同时起作用来影响我们的企业和社会,当事人要自己寻找相应的边界。
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的世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家常说的线上,一部分是线下。越贴近线上越接近量子式的规则,越贴近线下越接近牛顿式的规则,但由于人总是受现实空间的约束,所以即使是线上部分,也不可能是完全的量子态。
这种叠加在一众卖手机的哪里体现的最明显,我记得在《创新者的窘境》里作者说自己被建议如果想研究点什么最好关注硬盘驱动器行业,那在这个时代里这观点应该换成,如果想研究点什么,就研究一众卖手机的,尤其是中国卖手机的。
因为卖手机正好既需要线下的功力也需要线上的功力,特别需要很好的驾驭这种牛顿与量子的叠加态。从各种报道来看,锤子显然是在量子式世界玩的比较好,但对牛顿式世界不太有概念,所以出现产能乃至工艺问题。其他一众厂商则是在牛顿式的世界里玩的好,但不太适应量子的世界,所以被小米这个后起之秀反超。
很多人都有感觉,现有的管理体系似乎不够用了,学界的主张往往会和现场不搭,所以马化腾在说灰度理论,雷军则去掉KPI和大量层级。这事实上是叠加态对战略、组织、产品等领域的既有认知形成的挑战,我们原本面对的是牛顿式的世界,所以经典管理里的各种做法是有效的,这就好比在低速、大质量的世界里牛顿定律是有效的一样,但现在世界变成叠加态的了,所以很多故事就变了。这就需要新的思考和探索,这系列文章就是对此的一种尝试,而上面所说的正是这种思考的根本假设,它不一定是对的,但确实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结束语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方法论》系列文章的第一篇,相当于对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做一个概括,并作出假设,相当于独孤九剑里的那个总纲,后面会具体写方法论来阐述些个人对产品、管理、组织、战略等的想法。
而写这系列文章的动力除了这本身是一种有意思的思考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实在看不过眼有些不太知道方法论是什么的人说方法论。
在我的定义里,具体的世界众象纷繁,所以是特殊的,当对种种特殊的现象进行抽象后就可以得到一般性的规则,这种一般性的规则就是方法论。当然描述它的时候往往需要不只描述它本身还需要描述它的边界,所以需要加上基本假设。我们不能说我这么做这事成功了,你也这么做吧,我的做事方法就是方法论,这种特殊到特殊的映射是非常低级的,但现在很多人就这么干。正因为看到这种现象,我个人也就想尝试下,看能不能写出一个像点样子的方法论来。
【更多资讯请关注:柏睿网www.pcb360.cn
分享到: 0